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维东教授莅临best365网页版登录讲学

2023年12月2日下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维东教授应邀莅临best365网页版登录,开展了一场题为“新人文的可能性——新世纪以来的学术思潮与问题”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best365网页版登录中文系吴宝林老师主持,中文系易彬和姜瑀老师、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马正锋和丰杰老师分别参与了对谈,中文系学生三十余人到场学习。

此次讲座内容主要围绕如何理解“新人文”之题展开。以问题为导向,周维东教授从我们今天的困惑出发,指出“内卷”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内卷”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关于学术为什么内卷,周老师认为这主要归因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当今学术研究普遍面临着研究对象与现实问题相背离、研究话语与日常话语相冲突的困境。从方法论前提出发,周老师根据自身学术经验为我们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内部所经历的学术思潮。这包括了学术界从对现代性的关注到文学性的推崇,再到民国文学机制研究,以及出现地方研究路径的热潮、“大文学”、文献学研究,直到今天的“社会史视野”研究路径。周老师对这一发展变化的感受和分析是:总体性的解体。他从现代性和文学性两个方向解释了这种解体。一方面,像“被压抑的现代性”“现代文学?近代文学?”这类话语挑战了以“五四”作为现代性开端的传统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极大地冲击了纯文学,使所谓文学性受到质疑。 

周老师从为什么会有总体性以及这种总体性为何解体展开具体分析。总体性上,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中国的现代化都需要建立自身的合法性,前者以左翼文艺(革命文艺)的确立来回应新民主主义问题,后者以自由文艺的确立和“重写文学史”需求来回应现代性问题。两者都有益于我们对中国现代以来的历史进行整体思考,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而在这其中,个人问题就等于整体问题。而总体性解体的原因,是因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个人问题不再以整体性的问题存在,同时学院化导致了知识分子公共性的缺乏。这在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等学术思潮中都有具体表现。对于解体后学术界的研究样态,周老师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当下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以民国机制研究和社会史视野研究方法为例的有限化研究;二是以地方问题为导向的碎片化研究;三是文献学、史料分析类的知识化研究。而现有研究难免出现缺乏个人体验与缺乏社会关怀的弊端。

最后,周老师谈到了自身对社会史视野研究路径的多方面评价。虽然社会史视野研究目前处于雏形阶段,但自身较为开放,在研究态度和方法上对习见的结论进行悬置。这种开放性会带来新的价值、方法和问题意识,并且帮助我们回到空间之中,从横向视野出发,提供历史事件的多种面孔,用历史的空间的形象来理解历史叙事的想象。

本场讲座内容涉及到学术研究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在场老师既深有感触,也都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个人感受和见解。同学们积极地向周维东老师提出在阅读《新人文》杂志和“新解读丛书”后出现的困惑,得到了周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师生们在交流互动中对《新人文》与社会史视野研究的问题导向、观念意识、方法路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打开视野的同时也收获了今后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

 撰稿:刘思

初审:吴宝林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3-12-02 21:21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